首页 > 社会热点 > >正文

张士红: 传统产业也能“花样翻新”

来源:颍州晚报2023-08-01 11:19:49

个人名片:

张士红,1975年出生于颍上县半岗镇,2010年成立颍上县沿淮杞柳种植专业合作社,2017年成立安徽红柳工艺品有限公司。合作社获得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、省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示范社、省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、安徽农业大学合作杞柳种植示范区、颍上县科技进步奖等荣誉。2022年,合作社培育的“皖簸1号”“皖簸2号”品种,通过省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。


(资料图)

记者:你为什么会选择从事杞柳种植和编织行业?

张士红:我的老家半岗镇戴家湖村曾是行蓄洪区,土地潮湿、水分充足,一直有种柳、编柳的传统。小时候,我便跟着大人学习编柳篮,时间久了,逐渐掌握了这门手艺。

16岁,我到山东临沂打工,在当地柳编厂从事柳条编织10余年,技术逐步提升,和几个同事共同负责样品开发。期间,我不仅接触到许多做杞柳工艺品的客户,还了解到从原材料到加工成品过程中的利润相当可观。2008年,恰逢杞柳原材料价格攀升,加上老家对于返乡创业有政策支持,我毅然返乡,流转200亩地种植杞柳,由于种植的是新品种“青皮3号”,亩产量提高了200公斤,第一年就挣了40万元。

记者:你成立颍上县沿淮杞柳种植专业合作社后,是如何带动大家共同增收的?

张士红:2010年,我和几位合作伙伴共同创办了颍上县沿淮杞柳种植专业合作社。2017年,我们又投资80万元,成立了安徽红柳工艺品有限公司。

我们以“合作社+公司+农户”模式为依托,开展生产技术示范、经营模式示范、品牌营销示范,实施统一技术培训、统一供应品种、统一标准生产、统一技术指导、统一产品认证、统一订单收购“六统一”服务。大规模种植和庞大的加工量,需要大量用工,带动了周边众多村民就业。仅种植这一块,每天就固定用工70余人,旺季时每天用工达200人。根据岗位不同,人均工资每天在60元到160元不等。目前,合作社共有800多个社员,种植面积在10亩以上的有500多个,年产值2600万元。

记者:在很多人的观念中,杞柳编织是传统产业。那么,合作社是怎样根据市场需求进行创新的?

张士红:通过10多年品种培育,2022年我们与安农大林学院专家共同选育的新品种“皖簸1号”“皖簸2号”,获得省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,有着产量高等诸多优势。我们还打破区域界线,与沿淮的外地杞柳种植大户联合,在专家指导下,朝无公害、环保型种植方向发展。

我带领大家研讨杞柳编织的市场化开发,我们研发的“经编”“立编”“拧编”等技法属国内一流,研发20多个系列近百个品种,涉及生产、生活、家居、园艺、饰物等多个领域。特别是近几年我们研发的野生红藤产品,给人回归自然、返璞归真的视觉效果。在广州交易会上,我们合作社的柳编产品连续多年创新率达70%以上。

记者:你是怎样让杞柳产品走向全国、走出国门的?

张士红:2017年,合作社注册了“戴家湖”商标,先后获得省级农业、林业龙头企业等荣誉。“皖簸1号”“皖簸2号”新品种现已在山东、河南、山西等地示范推广,力争2025年推广面积达3万亩、产值达1.62亿元,为乡村振兴作贡献。

每年11月,我们的杞柳加工厂进入收获旺季,吸引了不少外国客商前来订货。合作社生产的篮子、花环、柳帘、屏风等柳编工艺品销往欧美国家,如瑞典宜家、美国沃尔玛等全球驰名公司,年创外汇580多万美元。

标签:

下一篇: 最后一页
上一篇: 全球使命兑换码在哪(全球使命兑换码)